“狗都有点搞不清状况了!”时隔27年,诺贝尔奖花落她家
新晋医学奖得主玛丽·布伦科(Mary Brunkow)今天早上得知自己被授予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,感到非常意外。采访时说:“家里的狗狗都有点搞不清状况了~”
我们在她得知消息后与她交谈时,她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——她解释了其工作中涉及的“分子层面的苦差事”,以及科研是如何“需要众多不同大脑通力合作”的。
时隔27年的惊喜,或许来得太迟了,但终究来了,祝贺玛丽·布伦科!
伟大的发现常常是一种固执的坚持、更是一种大胆的推测!我们的科研、我们的生活,似乎,不,是应该有更多有点疯狂的大胆尝试、大胆想象,也许就是万分之一的可能,但比没有去想、没有去试有意义得多!
生命从不在于长度,而是其活着时的价值!加油吧,亲们!
以下内容转自李青大夫(天津大学泰达医院)
刚刚发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颁给了美国科学家玛丽·布伦科、弗雷德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,以表彰他们“发现调节性T细胞并阐述其作用机制”。
之前关于司美格鲁肽类药物的研发,也被认为是获奖的一大热门,司美格鲁肽对人类的贡献有目共睹,但这项有望破解肿瘤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过敏和器官移植等临床难题的研究,超越司美格鲁肽也是实至名归。
肿瘤为什么在体内生长而不受控制?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怎么发生的?肾小球肾炎为什么难控制?肾移植后怎么能减少排异?这一系列困扰我们的临床问题都涉及到人体的免疫系统。
一、免疫系统
人体的免疫系统,就像国家的军队,时刻警惕着外来入侵者(如细菌、病毒)和内部“叛乱分子”(如突变的癌细胞)。在这支“免疫军队”里,有两类核心“作战单元”:
1、辅助性T细胞:相当于“侦察兵”,负责精准识别“敌人”的特征,并向其他兵种(免疫细胞)传递“作战信号”;
2、杀伤性T细胞:则是“攻坚部队”,接到信号后会迅速集结,通过释放毒素或直接接触,消灭被标记的“敌人”。
理论上,这支军队越强大,城市就越安全。但现实是,“绝对强大”往往伴随着“失控风险”——就像一支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,可能会误把平民当成敌人,造成“自伤”。
这正是许多疾病的根源:
1、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正常细胞当成“敌人”时,就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。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,免疫系统会攻击皮肤、关节、肾脏等器官;类风湿关节炎患者,关节滑膜会被免疫细胞反复破坏,最终导致关节畸形;肾小球肾炎难以控制,也正因免疫细胞持续损伤肾小球细胞,让“过滤器”逐渐失效。
2、而当免疫系统对真正的“敌人”(如癌细胞)“视而不见”时,肿瘤就会趁机疯狂生长。临床上,很多患者的免疫系统明明具备杀伤癌细胞的能力,却始终无法突破肿瘤的“防线”,这一现象曾让医生们困惑多年。
直到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,这些看似无关的疾病,才被串联起一个共同的答案——我们的免疫系统,可能存在着一套“刹车系统”。
二、调节性T细胞
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,最核心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,并阐述了其作用机制:它不是“作战单元”,而是军队里的“监军”,负责维持秩序,防止“军队”失控。
这种细胞在体内的数量并不多,仅占T细胞总数的5%-10%,却像隐藏着的“调控开关”:
1、当辅助性T细胞过度激活、杀伤性T细胞准备“无差别攻击”时,调节性T细胞会释放特殊的化学信号,相当于举起“停止信号旗”,让免疫反应“降温”;
2、当免疫细胞误将自身组织当成目标时,它会直接“拦截”作战细胞,阻止“自伤行为”;
3、甚至在免疫反应结束后,它还会参与“打扫战场”,避免残留的免疫细胞持续活跃,引发慢性炎症。
打个更通俗的比方:如果免疫系统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,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是“动力装置”,那调节性T细胞就是“刹车踏板”——没有它,机器要么因过度运转“烧毁”(自身免疫病),要么被“外来杂质”(肿瘤)卡住却无法清除。
而三位科学家的工作,就是首次清晰地“拆解”了这台“刹车装置”:他们不仅在实验小鼠体内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的存在,还通过基因编辑、细胞移植等技术,证明了这类细胞的缺失会直接导致自身免疫病,而补充这类细胞则能恢复免疫平衡。这一发现,彻底改写了人类对“免疫调控”的认知。
三、调节性T细胞如何破解临床难题?
诺奖的价值,从不只在于“发现”,更在于“应用”。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,正在为三大类困扰人类的疾病,开辟全新的治疗路径。
1、对抗肿瘤:拆穿癌细胞的“防护墙”
研究发现,许多实体肿瘤(如肺癌、乳腺癌、黑色素瘤)会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,像“诱饵”一样吸引大量调节性T细胞聚集在肿瘤周围,形成一道致密的“防护墙”。这些调节性T细胞会持续释放“抑制信号”,让杀伤性T细胞无法靠近肿瘤,甚至让“侦察兵”辅助性T细胞失去识别能力。这就好比癌细胞在自己周围建了一座“免疫禁区”,让免疫军队“看得见敌人,却打不进去”。
基于这一机制,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两种“破墙”策略:
一种是“清除多余刹车”:通过药物特异性地杀死肿瘤周围的调节性T细胞,拆除“防护墙”,让杀伤性T细胞重新获得攻击能力。目前,这类药物已在晚期黑色素瘤、肾癌患者身上开展临床试验,部分患者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;
另一种是“改造刹车”:提取患者自身的调节性T细胞,通过基因编辑技术“削弱”其抑制功能,再回输到患者体内,让其不再被癌细胞“利用”。这种方法能避免药物对正常调节性T细胞的损伤,减少副作用。
2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:给失控的免疫系统“踩刹车”
与肿瘤相反,自身免疫病的核心问题是“刹车失灵”——调节性T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减弱,导致免疫系统“失控暴走”,攻击自身组织。
针对这一问题,目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“补充刹车”:
一是体外培育回输:科学家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少量调节性T细胞,在实验室里通过特殊培养基“扩增”数量,同时优化其功能,再像“输液”一样回输给患者。这种方法已在类风湿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小规模试验中显示出效果——部分患者的关节疼痛、皮疹等症状明显缓解,血液中的炎症指标大幅下降;
另一种是激活体内储备:通过药物或小分子化合物,激活人体中“沉睡”的调节性T细胞前体,让身体自主产生更多的“刹车细胞”。这种方法无需体外培养,更适合长期治疗,目前已在小鼠模型中成功逆转了自身免疫性脑炎,下一步将进入人体试验。
以肾小球肾炎为例,传统治疗依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,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。而调节性T细胞治疗能精准“修复”免疫平衡,既阻止免疫细胞损伤肾脏,又不影响免疫系统对抗外来感染,为这类慢性肾病患者提供了“精准治疗”的可能。
3.守护器官移植:让“外来器官”不再被排斥
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碍是“排斥反应”——免疫系统会将移植的肾脏、肝脏、心脏等当成“外来入侵者”,发动猛烈攻击。为了防止排斥,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,但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,增加感染、肿瘤的风险。
而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,正在让“无排斥移植”成为可能。科学家们的思路是“给外来器官配专属保镖”:
他们通过基因修饰在调节性T细胞表面添加“导航分子”,让调节性T细胞精准“驻扎”在器官周围。随后,这些“导航型”调节性T细胞会在移植器官周围形成一道“保护屏障”,只阻止针对器官的排斥反应,不影响全身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。
目前,这种“精准护器官”的技术已在猪肾移植试验中取得成功:接受修饰后调节性T细胞治疗的猪,无需服用免疫抑制剂,移植肾脏能正常工作超过6个月,而未接受治疗的猪,肾脏在1个月内就因排斥反应坏死。未来,这一技术若应用于人体,将彻底改变器官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而这项研究的意义,远不止于治疗几种疾病——它让我们意识到,免疫系统的“强大”不在于“无差别攻击”,而在于“精准调控”;人类对抗疾病的未来,也不在于“战胜免疫系统”,而在于“读懂它、用好它”。
当未来的某一天,肿瘤患者不再因“免疫逃逸”而绝望,自身免疫病患者不再因“激素副作用”而痛苦,器官移植患者不再需要终身服药——我们或许会想起,2025年的这届诺奖,曾为这一切埋下希望的种子。
向三位医学家致敬,更向所有“在微小中寻找真理”的科学家致敬——正是他们对生命的敬畏,让人类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,不断迈出更坚定的步伐。